唐绳长疯补1:林碧琪画自杀外婆
2025-09-10
唐绳长疯补 1:林碧琪画自杀外婆
每年 9 月 10 日的世界预防自杀日,是关注自杀预防的全球性纪念日。这一纪念日由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于 2003 年共同设立,核心目标是提升公众对自杀危险因素的认知,强化社会整体应对自杀危机的能力,为那些深陷痛苦的生命筑起一道温暖的防护墙。

一、画作基本信息
作品名称:《信心》
创作年份:2009 年
作品类型:油画
作品尺寸:148×195 厘米
二、对油画《信心》的深度解读
这幅《信心》,是林碧琪内心世界的浓缩与沉淀,更是她将对亲人的爱、失去的悲伤,转化为对生命美好期盼的艺术载体 —— 每一笔色彩里,都藏着未说尽的牵挂与希望。
1. 主题与标题:历经伤痛的 “信心”
画作以 “信心” 为名,却绝非未经世事的盲目乐观。这份 “信心”,是在目睹生活的残酷、亲历亲人的苦难后,依然选择相信爱、相信美好、相信陪伴的坚韧;是穿过沧桑岁月,依然留存心底的纯粹期盼 —— 期盼苦难终有尽头,温暖从不缺席。
2. 核心意象 —— 背影:藏在回忆里的守护者
林碧琪选择以 “外婆的背影” 作为画面核心,是极具情感张力的决定。对她而言,外婆的背影是童年记忆里最清晰的轮廓:那是儿时跟在身后、步步依赖的安全感,是看着外婆蹒跚前行却始终走在前面的守护姿态。这个背影,是所有与外婆相关回忆的起点 —— 从屋邨走廊的散步,到买菜喝茶的日常;也是回忆的终点 —— 最终定格在记忆深处,成为永远的牵挂。
3. 象征元素 —— 天鹅池:现实与理想的温柔对话
画面中,外婆的背影被置于天鹅池前。在世界各国文化中,天鹅始终是爱情、忠贞、优雅与美好的象征,而这恰恰是林碧琪的深切期盼:她希望所有夫妇都能相伴到老,即便岁月让彼此手脚迟缓,依然能珍惜对方、相互扶持。
这份理想中的美好,与外婆现实遭遇的冷漠、嫌弃甚至暴力形成强烈对比 —— 现实里的外婆,在病痛中承受着照顾者的不耐烦,在深夜里独自饮泣;而画中的天鹅池,既是对这份悲惨现实的 “温柔救赎”,也是对忽视、伤害弱者行为的无声批判。
4. 未言的伤痛:“空白” 处的深情力量
这幅画的动人之处,更在于那些 “未被画出” 却无处不在的伤痛:外婆一拐一拐的跛腿、只剩一节的无名指、眼角的瘀青、床边无声的眼泪…… 这些藏在画面背后的故事,让观者能触摸到那份深沉的悲伤,也正因如此,画中天鹅池的美好才更显珍贵,更能触动人心。

三、画外故事:林碧琪与外婆的童年记忆(源自 2009 年香港《林碧琪首次个人油画展览》)
八十年代的香港旧蓝田邨,藏着林碧琪与外婆最温暖的时光,也藏着最痛的回忆。

那时,她常去外婆位于旧蓝田邨第六座 608 室的家。外婆左脚早已不便,走路一拐一拐,却从不用手杖,只是在屋邨走廊散步时,用手轻轻扶着墙借力前行。林碧琪总跟在她身后,走到走廊尽头的楼梯口,有时看外婆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,有时陪她和街坊轻声聊天 —— 外婆话不多,却总能让人感到安心。
她们的日常琐碎又温馨:一起去菜市场买菜,外婆个子小小的,牵着她的手慢慢走;一起睡在双层床上玩耍,她会给爱美的外婆化妆、烫头发;外婆还会带着她和外公,去楼下的酒楼喝早茶。也是在这些亲近的时光里,她发现外婆左手的无名指只剩一节,外婆只轻描淡写地说 “切东西时不小心切到了”,她那时不懂,这背后藏着更沉重的故事。
后来,外婆在六十岁前几次中风入院。第一次中风时,年幼的她对着上天祈祷:“只要能救外婆,我愿意减寿十年。” 或许是这份心意打动了命运,再去医院时,她看到外婆精神地朝她笑,还能轻轻挥动着手。可这份庆幸没能持续太久 —— 有一次,她跟着妈妈去看外婆,撞见妈妈和外公激烈争吵,转头却发现外婆的眼角青了一圈。她才慢慢明白,中风后的外婆身体越发不灵活,照顾她的人没了耐心,便对她动了手。她还隐约记得,有时外婆会背对着大家,对着墙壁静静躺着,偷偷抹眼泪。是谁打的?外婆的脚为何总是破的?无名指真的是切菜弄断的吗?这些疑问,那时的她不敢问,也没人能给她答案。
再后来,外婆被送进了私营老人院。在那里,外婆变得越来越沉默,眼神里的光渐渐熄灭 —— 她大概是对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。最后一次见外婆,是在医院的病床上,外婆已经没了呼吸,那天刚好是农历七月十四日的晚上。六十岁的外婆,带着一身伤痛与悲伤,永远离开了她。
在外婆心里,外婆始终是童年最好的朋友。直到外婆去世多年后,一次和旧居蓝田邨的亲戚吃饭时,亲戚才偶然提起:外婆当年住在 608 室时,曾绝望地从楼上跳下,万幸的是,楼下商铺的帐篷挡住了她,保住了性命,却让她落下了跛腿的毛病,无名指也是那次跳楼时断的。那一刻,所有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,也让她更懂了外婆那些深夜的饮泣 —— 外婆的一生,原来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。
林碧琪总说,自己的文字表达远不如画笔。2009 年画展上的《信心》,或许就是她潜意识里对往事的回应:她画的是记忆中外婆的背影,短头发、小个子,和儿时印象里一模一样;只是这一次,她特意在画中给外婆加了一个伴侣 —— 她多希望,所有的老人都能被爱人珍惜,不用面对 “手脚慢了就被嫌弃” 的现实,能一起走向像天鹅池那样美好的地方。画里的大小天鹅,就是她对 “快乐与美好” 的全部想象。

四、旧蓝田邨的记忆碎片
旧蓝田邨走廊与第六座:这里是林碧琪与外婆留下最多足迹的地方,走廊的墙壁、楼梯口的角落,都藏着她们的童年时光。
十五座的 “龙”:当年香港艺人刘德华也曾住在蓝田邨十五座,这座楼的外墙上曾有一条雕刻的巨龙。相传 70 年代的蓝田,常因豪雨成灾,民间传说是 “水怪作祟”,政府便特意在墙上雕刻巨龙浮雕 “镇水怪”,神奇的是,此后蓝田的豪雨灾害竟真的减少了。可惜后来蓝田邨清拆,这条龙也没能保留下来。
重建后的邨名题字:蓝田邨重建后,大厦外墙上 “蓝田邨” 的书法题字,正是由刘德华题写。
香港林碧琪美学馆的龙壁画:或许是为了纪念旧蓝田邨的 “龙”,林碧琪在自己的美学馆中,也创作了龙的壁画,让这段记忆以另一种形式延续。



五、抑郁症的成因:生理与压力的双重困境
抑郁症的发生,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 “先天生理倾向” 与 “外来压力” 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可以用一个比喻理解:若一个人的脑部先天生理功能较为脆弱,就像一辆负载过重的 “老爷车”,当遭遇外来压力(如失业、失恋、亲人离世等),且压力超出了脑部的承受极限时,“老爷车” 的引擎就会因过热而 “熄火”—— 抑郁症便随之发生。
1. 先天因素:遗传带来的脆弱性
遗传是导致脑部生理功能脆弱的主要原因。若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抑郁症患者,本人患抑郁症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 1.5 至 3 倍。但需注意,遗传并非 “决定性因素”,更多是增加了 “易感性”。
2. 后天因素:压力累积的 “压垮效应”
相较于遗传,外部压力在抑郁症的诱发中扮演着更关键的角色。大多数抑郁症患者,自小就承受着各种伤痛经历:可能是儿时失去双亲、遭受虐待、缺乏家庭关怀,也可能是长大后遭遇工作失意、情感破裂、亲人离世等。这些压力像 “雪球” 一样越滚越大,长期累积后,最终压垮了心理防线。此外,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(如酗酒导致的酒精中毒),也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。
六、珍爱生命:别让抑郁症偷走希望
古往今来,不少天才人物都因抑郁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: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、香港巨星张国荣、荷兰画家梵高、美国 “猫王” 的孙子 Benjamin Keough…… 他们的离去,不仅是个人的悲剧,更是人类文化与艺术领域的损失。
世界预防自杀日的意义,正在于提醒我们: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珍惜,每一份痛苦都不该被忽视。如果身边有人正深陷抑郁的困境,请多一份理解与陪伴;如果自己正经历痛苦,也请记得:你不是孤身一人,勇敢寻求帮助,生活终会有重新发光的可能。
请一定珍惜生命 —— 因为你的存在,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